「如果我不相信別人,就等同於我不相信自己。」她說。
這都不一定是真的。世界上有著太多不同的經歷,我們無法明白每個人的動機和心理;而皆因人類的天性都以自身生存作前提,所以我們會有防禦機制;我們會運用腦袋,以經驗及知識幫助我們分析及判斷好壞,確保自身安全。要假設世界都是內心的投射,都是以自己的過去認知而產生的想法,我們亦同時忽略了別人的動機、表情和態度,否定了自己的直覺及判斷能力。
唯有從經歷和自我探詢中,我們才能深切了解自己的情緒和傾向,認清在什麼時候我們在投射,什麼時候我們在判斷。假若我們從來沒有給予其他人機會表達,給自己機會了解他人,就已經判定他人的個性和情操,很有可能是心理投射。不過,心理投射說到底都只是一個單面向哲學觀點,以唯心主義的角度出發看世界。假設在某個時空,大部分的人都因為苛刻的生存條件而變得自私,變成了社會的客觀狀態,我又豈能盲目選擇相信,放下一切防衛地以善良與世界接軌?我仍然是在投射,還是以理性分析,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傷害,作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?
在靈性修行中,我們常說要為自己負上百分百責任,聽起來是個烏托邦世界中人類能達致的終極境界。以現時的集體意識而言,普遍的人仍然未有足夠的修為去理解真正無條件的寬恕。所以,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改善關係,我們必須要透過坦誠溝通,互相訴諸情緒和觀點,尋求進一步的修正空間。如果我們都選擇為自己所有情感行為負責任,或說要一切從未發生,只是腦袋產生妄念,亦是一個自私的行為。因為我們同時亦奪去了其他人在關係中需要修正的地方,間接地中斷了溝通的橋樑。我認為,我們不能忘記自己仍是血肉之軀,經歷七情六慾都是個必經階段,要勇敢地承認、感受、表達、處理和放下,才能真正修行。